B链球菌群感染

B链球菌群感染

概述:有人报告,根据美国的观察,B链球菌群感染率正在上升,原因还不清楚。近年来有多次报告本组菌引起的新生儿感染,引起了人们的重视。根据表面抗原的不同可分为九个亚型,即Ⅰa,Ⅰb,Ⅱ,Ⅲ,Ⅳ,Ⅴ,Ⅵ,Ⅶ和Ⅷ。在血碟上可呈甲型、乙型或丙型溶血反应,溶血菌株所产生的链球菌溶血素与A组菌的O与S不同,无抗原性。按照生化分类法,此群菌为无乳链球菌(S.agalactiae)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近年来有多次报告本组菌引起的新生儿感染,引起了人们的重视。
    新生儿感染 病原菌主要来自母亲。产妇阴道带菌率为4.6%~25.4%,早期破水或产程延长均易导致新生儿感染。其次医院工作人员带菌对新生儿威胁很大。有人报告,医院男工作人员鼻咽部带菌率为15.8%,女工作人员的鼻咽部及阴道带菌率为23.2%。本组菌引起的新生儿感染的发病率为1.35/1000~5.4/1000活产儿。
    成年人的B链球菌群感染多发生于机体抵抗力低下时。

病因

病因:B链球菌群感染占全部链球菌感染的8%左右。根据表面抗原的不同可分为九个亚型,即Ⅰa,Ⅰb,Ⅱ,Ⅲ,Ⅳ,Ⅴ,Ⅵ,Ⅶ和Ⅷ。在血碟上可呈甲型、乙型或丙型溶血反应,溶血菌株所产生的链球菌溶血素与A组菌的O与S不同,无抗原性。按照生化分类法,此群菌为无乳链球菌(S.agalactiae)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B组链球菌可寄殖于妊娠期妇女的阴道、肠道和尿道,新生儿可直接自母体,或分娩时由母体生殖道寄殖菌上行感染。成人中B组链球菌感染少见,以产妇为主,少数情况下亦可为免疫功能低下者,如糖尿病、慢性肝功能不全、HIV感染、恶性肿瘤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病人也可感染B组链球菌病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可分为新生儿感染及成年人感染两类。
    1.早期发病  乃由于婴儿受到产道中细菌感染引起。发病于出生后7天之内。多表现为肺部感染、败血症脑膜炎。发病早者出生时即发生呼吸窘迫症。病死率很高,往往在50%~80%,死亡者Ⅱ型菌较多。
    2.晚期发病  多为母亲产后并发症引起。发生于出生7~30天以内。以败血症脑膜炎为多见。菌型以Ⅲ型为多,特别是脑膜炎,90%以上为Ⅲ型引起。病死率比早期发病者为低。脑膜炎的病死率为14%左右。
    3.年轻女性在接受妇科检查、治疗以及妊娠分娩后,容易发生B链球菌群泌尿系统感染和子宫内膜炎。也可发生肺炎、脑膜炎、肝脓肿、败血症等。年纪大、特别已患有某些慢性病者,不论男女均可被感染。较长期接受抗生素或激素类及其他免疫抑制剂者亦然。病死率较高,有人报告为29%~52%。据Schlievert等报道,有4例临床表现为TSLS患者,只培养出B链球菌群而无A群链球菌及葡萄球菌。从细菌培养物中提出一种致热性毒素,不与抗TSLS-1及抗SPE抗体起作用。提示B群菌亦有产生能引起TSLS的毒素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临床上可见有肺炎、泌尿系统感染、软组织感染以及败血症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尿中的B链球菌群抗原,阳性率较高。血培养、细菌阳性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目前暂无相关资料

诊断

诊断:主要依靠细菌培养。另外Ingran报告可用乳胶凝集试验,检测患者早期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临床应与A群链球菌感染相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B链球菌群对青霉素类、头孢菌素类以及红霉素等均敏感,但其敏感程度比A群链球菌为差。已有人提出应将青霉素剂量加大到20万~25万U/(kg·d),且可适当延长疗程。也有人主张将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,可取得良效。已有Ⅰa、Ⅱ及Ⅲ型菌抗原疫苗,如给孕妇接种,所产生的特异性IgG抗体,可通过胎盘保护胎儿,可明显降低新生儿的早期发病。

预后

预后:严重并发症者病死率高有人报告为29%~52%。

预防

预防:预防与A组链球菌感染相似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